在陆家嘴的某家私募基金办公室里,基金经理张明正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六爻排盘皱眉沉思。他刚刚用周易起卦法得出的"地天泰"卦,与分析师团队提供的技术面数据产生了奇妙呼应。这种将蓍草占卜与现代金融结合的实验,正在中国投资圈悄然兴起。
据上海易经研究会统计,2025年国内约有17.8%的证券从业者曾接触过易经预测,这个数字较五年前增长了近三倍。在抖音平台,#周易炒股 话题的播放量累计突破3.2亿次,某位自称"金融卦师"的博主,其付费咨询服务预约已排到三个月后。
这种热潮背后,是古老《周易》"极数知来"的预测传统。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李学勤曾指出,商周时期的龟甲占卜本质上就是早期数据建模,通过固定算法将兆纹转化为决策参考。现代人用铜钱代替蓍草,用手机app替代龟甲,但核心的象数思维一脉相承。

杭州某量化交易团队负责人陈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"卦象因子模型":将64卦对应到不同市场形态,如"水火既济"卦匹配u型反弹,"天山遁"卦对应阴跌行情。在回溯测试中,这套模型在2018-2025年间获得了年化11%的超额收益。"当然要配合基本面过滤,"陈峰强调,"纯粹依赖卦象的胜率只有58%。"
这种跨界尝试在学术界引发争议。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教授王立新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发现,卦象预测的准确率维持在54%-61%区间,与随机猜测无统计学差异。但支持者反驳称,巴菲特的长期胜率也不过60%左右,关键在风险控制。

在深圳举行的玄学投资研讨会上,香港风水师林国雄演示了"纳甲法"选股:将上市公司代码转化为干支,再对应五行生克。有趣的是,这种方法选出的新能源板块个股,与券商研报推荐的重合度达到42%。"易经不是水晶球,"林师傅坦言,"但它提醒我们注意被忽略的市场韵律。"
心理学视角或许能解释卦象分析的魅力。浙江大学神经管理学实验发现,当受试者结合卦象决策时,前额叶皮层激活程度降低,杏仁核反应减弱,这意味着减少了过度交易倾向。这种"慢思考"模式,恰好符合价值投资的真谛。

北京某证券公司合规总监向记者透露,目前监管尚未对玄学分析工具出台专门限制,但强调研究报告必须区分"娱乐性内容"和"投资建议"。某基金公司因在路演ppt中使用卦象图表,不久前收到了警示函。
行走在成都太古里的占卜摊前,年轻人们扫码支付9.9元获取"今日财运卦"。这种互联网+易经的轻量化应用,似乎更符合当代人的心理需求——不是真要预测未来,而是在确定性焦虑中寻找片刻心安。正如那位摆摊的盲人卦师所说:"摇卦时停下来的三分钟,比卦辞本身更有价值。"

当华尔街开始研究星座周期对市场的影响,当新加坡金管局培训公务员学习《焦氏易林》,古老智慧正以新的姿态参与现代博弈。或许终有一天,券商app的k线图上会多出一个"卦象指标"选项卡,而投资者会像看macd线一样自然地讨论"今日得了个风雷益卦"。